盘点2017年环保领域的关键词,排污许可制改革赫然在目。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各地就开始试点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至今共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排污许可管理相关地方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总计向约24万家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 试点探索30多年的排污许可制,如今为何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呢?在环境保护部排污许可专项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看来,一是排污许可制度基础核心地位不**,多项环境管理制度并行交叉重复,污染源“数出多门”“多头管理”,加重了企业负担,降低了行政效率。二是发证范围和种类不全,重证轻管,许可内容单一。三是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确,污染治理要求不落实,环保主管部门监管靠“出现场、抓现行”。四是缺乏统一规定,不同地区发证对象、许可要求、有效期等不同,难以实现统一公平。 因此,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是环境管理自身的迫切需要,也是改革和完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任务,更是强化排污者责任的重要举措。 这张排污许可证绝不是一纸形式,更像是一本管理手册。和排污许可证一起发到手上的,还有一本五六十页厚的副本,里面列明了“十三五”期间对企业的各项环保要求,细化到连每年各类污染物允许排放的总量都作了限定。 相比旧版排污许可证,新版排污许可证内容丰富了许多。改革后的排污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一企一证,由环境保护部统一规范管理。正本标注着单位名称、行业类别、有效日期、证书编号等,副本则有一本书那么厚,记录着排污单位基本情况、许可排放限值、自行监测方案、信息公开要求等信息。并且,副本首页上还有一个二维码,只需扫一下,企业相关信息就会显示出来,环境执法人员可根据副本上的信息核实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形式上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环境监管模式的改变。新版排污许可证使环境执法更加精细,“一证式”管理的特点更加明显。 所谓“一证式”管理,就是通过排污许可证推动落实企事业单位治污主体责任,对企事业单位排放的大气、水等各类污染物进行统一规范和约束,要求企业持证按证排污,开展自行监测、建立台账、定期报告和信息公开,加大对无证排污或违证排污的处罚力度。 简单来说,就是新版排污许可证是企事业单位生产运营期排污行为的一行政许可,“一证式”管理就是将环境执法检查集中到排污许可证的监管上。 不少领到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对此深有感触,“排污许可证不再是一张领到手便万事大吉的‘良民证’,写进去的每一个要求意味着企业在未来生产运行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并且还要拿出台账自证守法”。 近日,环境保护部召开了全国排污许可及总量控制工作推动视频会。会议指出,为实现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目标,按照“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思路,2018年将启动固定污染源清理排查工作。 不难看出,随着2017年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15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的收官,环境管理将全面进入“一证式”监管时代。环保设备,废气处理设备,洗涤塔,喷淋塔。 (来源:环保创业邦)